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
赵文姬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4
摘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全面成才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命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内在认同感,清楚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应立足时代背景,突出专业特色,将深刻的学理性阐述与生动的实践体悟紧密结合,在学思践悟中深化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使命认知。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使命 担当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Age
Zhao Wenji
Suzhou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4
Absrtact: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a realistic need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nto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key of mission education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identity to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exposition with vivi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and deepe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mission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practice.
Key Words: Mi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Age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是推动大学生“成人”,其教学指向侧重学生的德行成长,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因为年龄和阅历增长,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变化的转折处关键点加以引导,自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一朝一夕中会悄然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德行成长与专业知识学习应是同心同向,同频同振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过硬的本领才干,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实现民族复兴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士不可以不弘毅”,因此作为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唯有此,“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
一、 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对于大学生而言,使命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个人好坏与否直接影像社会的发展质量的高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同向同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个人在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下产生相关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起源于群体人的生活过程”[3]。每个人在实现生理需要的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进而带动生产力发展,催生出人类社会,孕育出国家。可见,个人是组成国家、社会的基础。同样社会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差异,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要求。随着社会进步,职业要求逐渐转变为职业道德。换言之,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个人内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炼升华,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发展来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孕育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比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家国一体”,道家的“内圣外王”,墨家的“兼爱非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使命担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薪火相传之中,仁人志士对于国家民族的强烈情感熔铸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铸造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
二、 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新时代下高校办学育人之道。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厚植爱国情、树立强国志、践行报国行贯穿其中的基石便是个人内在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个人意识的觉醒就是个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对于国家社会的使命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内在素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应在立足新时代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大学生使命感,这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需要的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所以,习近平提出:“大学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周围的人和更多的人负责,进而对民族、祖国、社会和人类负责,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人。”[5]习近平对青年教育的高度重视、对青年个人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激励着广大青年,这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全面成才发展的现实需要。置身新时代,广大青年可谓是“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当代大学生既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也被赋予了无比重大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从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出发,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迫在眉睫。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佛系青年等世俗性、功利性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学生过于关注个人利益,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不够,这也成为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 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同,其覆盖面广、学理性强、理论性深,更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应立足新时代,结合不同学校专业特色,深入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将深刻的学理性阐述与生动的实践体悟紧密结合,在学思践悟中深化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使命认知。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理论性和政治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功能在于育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贯穿透彻的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好中国国情、分析好社会主义发展脉络、分析好新时代青年担负的使命,在学习中增进学生对使命担当的认知认同。在理论阐述时,可以采用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通过纵向对比,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横向对比,讲明白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优越性。
(二)鼓励社会实践,提升趣味性和实践性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传授,也需要通过行动设身处地感受,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亲身经历。通过参观调研、支教、实训等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在此过程中深化对使命担当的认知认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对社会的使命感。学校应该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的方式,构筑社会实践的平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人文资源,打造有地区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有些地方红色资源比较丰富,可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等。
(三)结合专业特色,凸显学校专业特殊性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应该在知行合一中推进,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下深化。但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即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抓住其未来职业的特性。青年使命感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基本操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所谓职业操守就是在工作中应当秉持的理念,应当作出的选择,其实就是个人内在对于工作的使命感。对于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规划会随着个人的成长发生变化,但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当做的是在学生心灵上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便是一个人对于未来职业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