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新工科背景下生态文明环境伦理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18 阅读数:

新工科背景下生态文明环境伦理课程思政建设

 

史焕聪a 冯磊a 王梓萌* c 汪力 b 唐静 a 

                                      

上海理工大学 a.环境与建筑学院 b. 能源与动力学院 上:海200093

复旦大学c.环境学院  上海:200237

 

 

[摘  ]国际背景下的《工程伦理》于2019年第六版教材新增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3章,对推动新工科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架构下的“环境伦理”课程思政教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理工类大学生需要结合通识和专业知识,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作为通识,与国际化背景的《工程伦理-环境伦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需要把环境伦理和环境工程技术实践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老师与本科生思想教育老师跨专业合作,环境伦理与环境工程专技培养并重,同时为中国理工类大学各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环境伦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建设环境伦理课程思政。

[关键词] 课程思政;环境伦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工程伦理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上海市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规范》【编号:无】;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党建德育思政高教专项重点项目,沪江哲社基金专项重点项目(编号:20HJ-DSDG-ZD-004);2018年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dycx-108)。

[作者简介] 史焕聪,(1982-) 男,上海人,博士,副教授/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省部级),北美职业工程师(P.Eng),研究方向:工程伦理专业。冯磊,(1979-)女,山东省潍坊人,硕士,讲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王梓萌(1987-)男,四川省南充人,博士,教授,复旦大学环境学院【通讯作者】,青年千人(国家级),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与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720    [文献标识码]A   

 

 

1. 新工科背景下强化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贯彻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工科建设指明具体方向。新工科建设不仅指向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更指向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面临的全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挑战。面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必须以科学技术创新与工程教育改革为抓手,以应对变化,开创未来为建设理念,强化新工科建设,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新工科背景下开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首需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简称《摘编》)[1],七方面系统梳理了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完备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该论述充分彰显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大批具备现代化工程专技,又精通环境伦理的卓越工程师拓展优质工程项目,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增长却忽略环境安全,那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难以落实,人民福祉和中国民族的永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高校应紧紧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化的重要契机,着力将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的专业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为贯彻新发展和可持续理念提供技术后盾与人才支撑。

1.2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发展需求,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依归。《意见》指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等区域发展战略,贯穿于新工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推动新工科建设,应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感同向同行,积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

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例如,我国卓越工程师在参与亚非国家的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比如蒙内铁路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免不了会遭遇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然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工程师们利用工程专业技术妥善应对环境伦理道德困境,在修建蒙内铁路注意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建立非洲象和长颈鹿通行的甬道,积极做好土场修复。蒙内铁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下环境伦理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不仅有效保障工程实践,同时也兼顾环境生态安全,优化中国-肯尼亚的外交,而根据这一案例改编的小品《同喜同乐》在2018年春晚中获得全国人民的良好认同。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的卓越表现,为推动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参考。

1.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新时代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杰出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更需树立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是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立德树人之基本逻辑。高校必须培养德才兼备、工程专技与工程伦理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工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新世代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也遵循这一逻辑。卓越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项目期间,必须充分熟悉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专业的工程实践。因此,在中国高校大力建设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和环境伦理的专业课程变得非常重要。将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环境伦理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工程伦理课程,推动环境伦理教育,能有效推动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赋能。

 

2.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的要素

2.1  引入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

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6个正式缔约成员,既为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历史机遇,也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挑战。推动新工科建设,需要遵循国际化标准,围绕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目标探索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基因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此,需积极引入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的专业知识。

《工程伦理》是高度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课程。[3]由《华盛顿协议》重要成员国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管辖下的工程师协会,规范职业工程师的职业操守而制定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3] 国际化背景下环境伦理包含三大核心知识:[3]

1、拥有环境威胁敏感度是基础21世纪职业工程师必须敏感体察环境威胁,不限于环境工程师,他/她必须意识当今世界的8大环境威胁和2大可持续发展威胁。职业工程师工程实践时小心堤防8大威胁: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保护与核能使用,废弃物处理,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人口指数增长,公众无意识灾难。2大可持续发展威胁:气候变化,石油用尽。     

2、掌握环境法律准则是核心: 环境伦理要求职业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保护环境,保卫生态安全,照顾人民福祉。职业工程师需遵守十大环境规范(参考附录):

3、维护公众福祉和社会大众安全是目标:职业工程师在处理环境伦理问题会遭遇道德困境,需平衡社会公众的安全,人民的福祉和对雇主的责任。需要仔细考虑,该工程实践是否“不安全,不符合伦理,不合法”三不原则,通过正常的沟通方法。如果符合三不原则且沟通已失效。职业工程师有义务为了公众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向有关部门汇报。遇到环境问题时,主要遵循4步(参考附录)[3]

环境伦理的教学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道德困境。国际化背景的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有成熟的流程和操作体系,工程师熟练掌握该体系和思维模式,迅速解决道德困境,维护环境生态人民福祉。学习工程伦理架构下的环境伦理,对职业工程师肩负起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建设,有极重要意义。

2.2  积极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新工科建设既强调学科发展与技术革新,又关注人才培育与价值引领。不仅需要围绕工程教育的内在逻辑构建育人体系,更需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将环境伦理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成这一点,需将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融入环境伦理教育全过程,强化环境伦理教育的价值引领。

首先,为工科教育提供战略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高屋建瓴,把重大民生实事抓在手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将国际化的工程伦理标准与环境伦理教育体系与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与工程实践经验相结合,保障国家战略的顺利落地。

其次,为人才培养提供价值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育人效果。对于一般公民,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意识深扎心中,提升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对于工程师人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工程实践中遭遇的环境道德困境,完成一流工程项目。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工程伦理教育中,与国际化背景的环境伦理专业充分结合,能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更能够为卓越工程师培育提供重要的价值保障。

第三,为工程实践提供现实指导。当前国际通行的工程伦理教育虽然体系完备,然其主要围绕西方国家工程实践需求展开,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通过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有效推动环境伦理专业教学的本土化,将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融入环境伦理的教学,对于促进中国高校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升环境伦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2.3  充分挖掘工程实践案例

新工科背景下探索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专业知识体系与现实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以解决与改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种环境伦理问题为最终教育目标。

首先,是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拥有高精尖专业技能的职业工程师往往组织一支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践和领导体量达到千万甚至亿万的工程项目,如果工程师缺乏环境伦理意识,单方面追求经济利润,枉顾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公众的危害将会极其巨大且可怕。因此,高校需将情景教学与现实案例贯穿于环境伦理教育全过程中,强化未来工程师对于环境伦理问题的敏感度,提升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是强化专业知识和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高校需要通过强化环境伦理教育,为未来工程师提供一套能够化解环境伦理问题的成熟稳定的操作方法。例如,指导工程师在工程实践的最初阶段,认清8大环境威胁和2大可持续发展威胁,能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熟悉当地法规,熟知10大环境指引;最后,遇到威胁社会公众安全人民福祉的“三不”行为时,快速实行先和上级沟通协调,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的操作流程,通过完美的逻辑闭环,达成维护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最终目标。

3. 最后,是提升开展经济性评估,平衡环境保护因素的能力。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各种成功或失败的工程案例分析,总结教训、汲取经验,培养未来工程师妥善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的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1]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3.当前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的引导下,当前国内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工程伦理与教育,然而起步较晚,提升改进之处很多,以“环境伦理”教育为例,主要有四项问题:

(一)环境伦理课程教育的定位模糊,受众不明。

关于环境伦理教育的受众一直模糊不清。通过问卷调查,有人认为环境伦理仅限于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而有人认为环境伦理需要全民养成并学习。而有人认为环境伦理只是一门课程的部分章节。“谁是学生”,“谁应该接受环境伦理培训”的核心问题一直模糊不清,导致环境伦理的教育难以推广。而《工程伦理》[3]认为环境伦理需要所有职业工程师学习掌握,不仅限于环境工程专业。

(二)2017年后强化通识,但专业缺失,专业课程内容空白。

我国高校环境伦理课程内容缺失,它或存在一些环境专业课程中强调保护环境的意义。环境伦理专业的内容几乎空白。随着《摘编》出版,我国各高校慢慢强调保护环境的通识,局势好转。但是,环境伦理专业的教学供给很不足。

(三)师资队伍薄弱,上课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受众不明,师资角色定位也不明确。“谁是老师”,“谁该讲授环境伦理”,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国大学懂得环境伦理的老师尤为稀缺,问卷表明:有人认为环境专业的老师就可以讲环境伦理。或者思想政治老师,给本科生课堂上讲授《摘编》[1]中的相关章节就是环境伦理。而作者认为,环境伦理最适合的授课人选,是双师型人才,既是国际背景的职业工程师,又是环境专业的教授,双师型人才兼具工程师背景和环境专业技能,用环境伦理联系工程实践,给本科生生动讲述环境伦理实践案例。本文两位环境工程教授/工程师碰巧符合条件。

(四)环境伦理没有和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相结合。

专业的工程伦理知识:工程伦理必须和工程实践相结合[3],脱离了工程实践的工程伦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环境伦理教学,必须和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相结合。比如蒙内铁路和一带一路倡议,如果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只懂得环境伦理的知识,而不具备环境保护专技,建设蒙内铁路的全程不懂土地修复,不懂设置野生动物专用通道,那整个环境保护无从谈起,环境伦理空中楼阁。专业的工程伦理必须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环境伦理必须和环境保护专业技术紧密结合。

 

4. 环境伦理课程思政四大教学建设方案

综上论述,我国高校开展环境伦理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环境专业专任教师与具备国际化背景的职业工程师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老师相结合,形成跨专业团队,分工协作,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通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专业老师/工程师侧重环境伦理;思想政治老师侧重传递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共同优化教学设计,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章节,和环境伦理专业内容完美匹配结合。将环境伦理和环保专技结合,把降低碳排放的生态文明和碳中和技术实践相结合,将环境伦理落到环境工程实践的实处。以下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环境伦理专业教学的四个结合点:

4.1将关注群众健康与推进社会福祉相结合

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问题既关系到群众的安全健康,也事关社会团结稳定。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耗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群众意见很大的污染产能要坚决叫停、整改。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解决问题。

工程伦理总纲,要求工程师保护公民人生安全和福祉,并保护环境。[3]环境伦理的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工程师保护公众福祉。极力避免有安全风险、不符合伦理,不遵守法规的环境实践活动。在此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际化背景下的环境伦理教育,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不谋而合,形成互补。

4.2  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法治与强化环境指引相结合

  习总书记强调: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大后,党和政府推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政策,更加强调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社会治理。[1]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2]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生态华宁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

环境伦理要求职业工程师遵循十大规范。核心在于职业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环境法。除了学习本国的环境法,在一带一路国家展开工程项目实践工程师要学习当地的法律。否则不但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安全事故,还可能引发外交矛盾,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强化法治意识与规范意识这一角度,提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环境伦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结合点。

4.3 将强化公民意识与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从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到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未来社会公民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伦理通过教育工程专业学生“8大环境威胁”,“2大可持续发展威胁”,学习“10大环境伦理指引”,培养合格专业人才,平衡雇主公司和环境保护的道德困境,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高校要通过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将公民意识融入卓越工程师的培育过程中。

4.4 将环境伦理理念与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相结合

工程伦理必须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工程实践中解决道德困境。而环境伦理必须和环境实践相结合,以环境伦理为指导,开发,选取和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用专技解决环境问题。

以碳排放减排为例,中国计划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已写入十四五规划,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1]而本文第一作者副教授/工程师专门从事CO2吸收的科研工作15年,研发核心技术,可高效率低能耗降低CO2排放量,帮助我国尽快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战略目标。通讯作者王教授,专门负责燃烧尾气致癌物亚硝胺的降解多年,拥有丰富的环境工程专技。环境专业教授不仅拥有环境伦理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直接利用环保专技进行大气污染物降解,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战略。实例证明:将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与环境专业教师有机融合,能从“立志”角度引导工科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将环境伦理与环保专业技术紧密结合,从“专技”的角度,引导工程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心系环境,为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贡献力量。

 

5. 结论

环境伦理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际化原版专业教材《工程伦理》架构下的“环境伦理”核心章节相结合,推动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高效解决教材内容稀缺,课程受众定位模糊,授课师资角色不清,伦理脱离工程实践等核心问题,有效推动环境伦理专业和环保专业技术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工程实践中检验和应用环境伦理专业,采取优质和妥善的方法解决环境伦理道德困境。

高校环境伦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释放出强大活力,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宝贵经验。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理工科大学的工程专业学生群体,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切实提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环境伦理素养,维护公众健康,保护国家利益,为我国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探索出一套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教学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R],2019.

[3] [加]高顿·C·安德鲁斯,帕特莉莎·肖,约翰·麦克菲. 加拿大职业工程实践和伦理.第六版 [M]. 加拿大:多伦多:尼尔森教育出版社, 2014.

[4]人民日报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 2017 09.30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course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Shi Hua ncong a Feng Lei a Wang Zimeng * c Wang Li b T ang Jing a

b.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a.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Hai 200093

c. School of Environ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has three new chapter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ngineering ethics in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combine gener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knowledge, take Xi Jinping's exposi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general knowledge,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ngineering Ethics-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operate across majors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under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thics,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rriculum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