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双一流”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竞争力探讨

齐贵广 朱新春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大学在“双一流”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准。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优秀人才主要阵地和实施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大学生竞争力,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新时代改革潮流,让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有利位置。

关键词高校;教师;大学生;竞争力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lass".

Qi Guiguang Zhu Xinchu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bei,yichang,443002)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of talents under the "double - class" background becomes the core standard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powe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lly improve. Colleges and colleges teachers as the main positions and implementers for cultivating and cre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think 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reform trend of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gain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future competitive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s; the teacher;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与社会中的不同角色: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所处的环境发生频繁交流、沟通和体验,从中获取丰富的个人经历,持续地去反思和完善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和社会观念[1]。如今部分大学生无法抵御大量高科技产品的诱惑,因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耽误学业的情况不胜枚举。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父母决定所选专业,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但又说不出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爱好单一,不善与同学沟通交流,自律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高校创新教学模式

    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培训是通过伟大而平凡的途径达到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增加国人的兴趣爱好,提高整体的智力水平,升华国民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为国民的思想提供正确的指导,为大众的理想提供坚定的支撑,延续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社会变革和政治权利的运动,提高社会生活的艺术[3]现在大学教育方式没有跟上家庭环境、培养模式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大学扩招之前一直秉承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毕业生实行就业分配原则,很多的政策和实施的教育模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现在的教育方式。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在加强学生生综合测试水平为核心的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达成度指标的核心依据。当考试成绩成为教学主要指标时,教学评价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整个教育过程造成恶性循[4]。实施扩招之后的十几年来,高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万的高等教育人才,但是人才的良莠不齐也为高校提出了新的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矛盾日益尖锐。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开始通过手机和网络接受教师的作业和任务。如何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下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是我国人才培养面对的根本问题。

    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想要取得突破,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引进竞争机制,让更优秀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管理技术领域,具有强烈


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勤于实践,敢于探索,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气魄,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5]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不满足毕业要求的大学生提出相应的惩罚措施。完善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对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科实施以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策略。对工程类专业强调实践教学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工程类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原有的知识和实践内容改革和创新。

二、提倡团队合作,加强学生沟通

大学生缺乏沟通能力已成为阻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受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化课堂学习和题海战术。甚至于部分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陪读和伴读,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独立性和适应性。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提高同时,牺牲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本应该得到的快乐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乐趣。取了代之的是无尽的作业和堆积如山的试题。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在一起沟通和互动,不可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成绩至上理论成为中国家长和老师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摧毁了学生对知识探索和向往。学生缺乏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脱离了之前的教育模式,进入大学之后出现很多的不适应。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团队意识的锻炼,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和学生生活方面加强学生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与他人沟通合作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学生负责相应的工作,对团队进行考核的同时对每个人也要考核,让学生通过团结和沟通来完成一项工作,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当然,对实践考核的难度要大一下,需要更合理的分配每个人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实践和实验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全国设计大赛和创新大赛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起来自然容易,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应积极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积极投身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进入大学所面临下一步就是进入社会,如何在四年中练就一身的本领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是高校和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的衡量标准。大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前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事业观。在大学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只有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不断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国家新形势下就业理念和发展趋势,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自我价值。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己专业的优势。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因材施教,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高校作为大部分大学生进入社会最后一站,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起点。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只有社会才是检验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要把握好时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依据,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提出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社会在飞速发展,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工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紧跟时代步伐,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文化,社会才会以更快的速度进步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未来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唱主角,必须把人才竞争放到第一位[6]。更加开放的新时代呼吁更多拔尖人才的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者应该放眼全球,积极吸收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借鉴和学习教育水平发达国家经验。只有在不断总结和学习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加强大学生的竞争力,要以学生就业为根本,以社会认可为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大学在“双一流”条件下,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方式改变,以“双一流”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大学自身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核心理念,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提高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合理优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完成大学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 刚,徐文华,张 宏 高等教育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3)

[2] 崔乃文 李梦云: 困境与出路: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何以可能[J].现代大学教育,2017(4).

[3]任钟印 . 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96-797.

[4]牛新春:应试教育的印记:重点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证案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7(6)

[5]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6] 李枭鹰. 探幽与反思:走出大学教育信任危机的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17,(8).


上一篇: 新国标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
TOP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