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工程热力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以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为例

发布时间:2023/11/06 阅读数:

工程热力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以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为例

              车碧轩黄敏超李小康王墨戈     

(国防科技大学 空天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对学生工程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新需求,现有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学生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实验手段比较落后、知识强化与能力培养效果不够显著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以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为例,探讨了传统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转变的教学改革方法,总结了实验任务导入、知识学习与能力储备、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评价与改进四步走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法。从课程体系角度出发,对如何有效支撑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综合设计实验;实验教学;新工科

[基金项目]: 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以应用效果为导向的《推进系统试验方法》课程自主学习-互助教学模式研究”(编号:yjsy2021023);2019年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面向xxxx先进动力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编号:yjsy2019xxx):2021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课题,“以应用效果为导向的《推进系统试验方法》课程自主学习-互助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JGYB009)。

[作者简介]:车碧轩(1990-),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博士学位,国防科技大学 空天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先进推进技术、磁流体力学、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发展新调整和国际竞争新挑战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巨大需求,支撑由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全面产业升级,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推动下,国内各大高校掀起了“新工科”教学改革探索热潮[1]。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整合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多元化、创新性的卓越工程人才[2]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工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与机械能转化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利用热能途径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能源动力、医疗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等诸多学科领域培养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必备课程,在我国工科类专业中得到了广泛开设。工程热力学的开课时间一般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之后,各学科专业课程之前,扮演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工程热力学既包含较为抽象的概念定义、基本定律;也包含对生产生活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特点,对于学生工程思维、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3][4]

实验教学环节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环节,对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锻炼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高校实验室保障条件相对滞后、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实验教学改革难度较大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改革相较于课堂教学相对滞后,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感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5]-[7]

通过将传统的演示、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实施改进全过程突出强化学生中心主体地位,有效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为例,探索了传统演示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转变方法,最后浅谈对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关键理解和认识。

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工程热力学目前主要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开设,含30学时理论课和2学时实验课。其中,理论课共分七章,分别讲授绪论、基本概念和定义、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工质的热力性质、流动过程热力分析和化学反应热力学等内容;实验课则开展了“可视性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两个分组实验[8]

 

 

 

1 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装置示意图[9]

2 现有实验教学模式

 

以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为例,其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主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等组成。学生需要分别测定空气在流量计出口的干、湿温度获得空气的相对湿度,测量空气比热仪前后的温度、电热器的输入功率、流量和流量出口的压力,最后结合对应的物性参数数据,计算被测气体的定压比热[9]实验涉及温度、压力、热量(电功流量等物理的测量,计算中还需要用到比热及混合气体方面的知识,总体方案涉及稳态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和流动过程热力分析课程内容的具体运用,如果组织得当有助于强化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具有较强的综合锻炼效果。尽管如此在面对“新工科”建设对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所提出的诸多新的要求,现有实验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中心主体地位不够突出,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尽管已经经过教学方法改良和实验条件建设,并引入基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10]实验教学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目前仍然按照如图2所示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传统被动教学模式进行,学生中心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以本实验为例,在整个实验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更多扮演一个实验流程的低端操作者:按照实验指导书划定的步骤开启设备;待温度、压力等参数稳定10分钟以上后,进行一次数据读取;然后调整电功率,再等待下一组稳定状态参数的出现……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力的测量方法已经固定,参数是否达到稳定也给出了具体判定标准,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也都有具体描述,对于选择哪一种实验测量手段,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整体方案,如何选择具体参数等问题,自主选择和研究创新的空间十分有限,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受设备台套数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组织,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干脆直接搭便车”,甚至抄袭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的参与度几乎为零。

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高阶性,知识强化与能力培养作用有限。

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在测量仪器的选择、比热仪的保温设计、压力表的布置等方面的考虑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热力学知识。完全理解实验设备的运行,需要系统掌握状态参数及其特性、稳态开口系统能量方程、流动滞止过程和传热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管各项实验都能涉及多个理论知识模块,但学生在具体实验过程往往只会关注实验的主体任务对于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则直接略过。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只要严格遵循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便能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步骤相对固定、缺乏挑战性;对于掌握较的学生,又容易出现仪器设备操作失误、读表错误、实验条件控制不佳等问题,难以获得预期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开展实验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实验本身的难度又相对较低实验所能达到的训练效果就变得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实验流程对于学生深入思考的调动不足,实验对于理论知识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学生反应,由于不理解时间过程的操作细节,实验之后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反而更加困惑

3)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师生之间和学生内部交流互动不足。

目前实验教学仍然按照课前预习、老师讲授、分组实施、报告撰写的传统被动讲授模式进行,实验步骤相对固定,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向老师提问的内在动机不足。此外,受高等院校课时压缩的外部趋势影响,学生需要在短短两个学时内完成“可视性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两个实验,实验时间较为紧张。为了按时下课,学生往往不假思考地照着实验流程匆忙完成实验,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时也倾向于通过更换实验设备、找同学代做、索要同学数据方式解决问题很少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同时,按照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实验课往往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的最后几堂课进行,实验结束后课程教学也随即结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围绕实验结果再做进一步沟通交流的动机和机会都十分有限。

4)实验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触不紧密。

近年来能源动力和实验测量技术领域技术取得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引入各类教学案例和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及时跟进,而在实验教学环节,受实验硬件开发周期限制,一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以本实验为例,采用腰轮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采用干湿球温度计获得空气相对湿度[9],这些方法不仅技术落后、精度较差,操作还较为不便,学生在实际实验时容易出现失误。行业内部早已出现更加方便智能的流量计和湿度计产品[11]。如果不能与行业热点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工程应用能力时,将显得力不从心。

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没有跳出验证性实验范畴,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案已经固定,部分实验甚至参数范围也已经确定,学生需要做仅仅是按照实验说明复现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现象和规律。前文分析已经指出,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为代表的现有各类实验项目,其本身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通过将现有验证性实验改造转变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较低成本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PBL)的教学模式[12],按照如图3所示的阶段顺序推进即实验任务导入、知识学习技能储备、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评价与改进,下面“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为例,浅谈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实验任务导入。

在课程进度前期的适当节点,比如“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定义完成之后实验项目的导入工作,向学生详细阐述实验任务,并将试验任务拆分为多个具体的子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有哪些?它们又分属及那几个章节?。以本实验为例,为实现对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需要完成温度、压力等状态参数的测量,以及加热量(或电功率)等过程量的测量,还要考虑环境散热、水蒸气杂质等各种因素带来的干扰,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状态参数的定义与测量、能量平衡、开口系统能量方程、混合气体等教学内容,分散在课程的第二、第三和第五章。在这一阶段,强调相关知识点的结构性,注意知识网络的梳理,让学生明白解决某一子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做到心中有全局。

 

 

3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与能力储备。

完成实验任务的问题拆分与关联知识点的确定工作后,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学习过程伴随课程进度推进。当解决某个子问题所需的相关知识点讲授完成后,便可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思考该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再通过教员评审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和改进。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实验手段的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整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以本实验中涉及的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的测量为例,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型号

第三阶段,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

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储备之后,便可以开展实验总体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这一过程注意突出对学生训练的综合性,引导学生梳理各个子问题之间的联系,整合前期学习的碎片化知识与技能小组为单位形成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考虑到实验室自身的条件限制,教师可以先给出部分仪器设备备选清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随后,由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指导和遴选,确定2~3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根据实验方案,结合实验室已有条件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指导学生采购所缺设备器材、搭建实验系统。最后,学生按照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和实验参数完成实验,形成实验设计报告结果报告。

第四阶段,评价与改进。

学生对各自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组汇报通过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等方式对实验方案和教学环节进行评价讨论改进措施。这一过程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对不同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横向对比,总结效果好的经验,分析效果差的原因,讨论误差的来源和可能的改进方向。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和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目前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帮助实验教学本身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传统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身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课程原有的综合设计实践项目,从而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课时压力的情况下,同步提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实现“减负增效”,具体优势体现在:

1)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强化,学生由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设计者、实施者,甚至是教学行为本身的改良者,其参与感成就感将得到显著提升学习积极性更高;

2)综合实验任务被拆分为多个子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到的知识最后又被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理论联系实际特色鲜明;

3)围绕实验任务和实验相关的各项子问题,从课程初期到课程最后,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开展反复多次、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互动性得到大幅加强;

(4)学生在知识点学习、子问题方案探讨、实验总体方案综合设计等过程中引入的新方法、新技术,可以帮助老师实验方案和实验教学方法本身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师生互利效果

三、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要点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过程本身的转变以外,还需要教学内容、软硬件条件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多个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与完善,形成有效托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其要点在于

1)统筹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相较于传统演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时间跨度长,学生的要求跟高,一门课程最多设置一两个实验项目即可。在有限数量的实验项目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就需要实验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本文仅浅谈了对现有实验的改革方案,未来在有条件时候,应当设计专门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其实验内容应当围绕教学重点及难点,覆盖尽可能的课程知识维度,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实验任务还要充分考虑实验可行性可操作性,实验方案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还应当预判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优化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核心关键是不断强化学生中心主体地位,教师应采用诸如翻转课堂、讨论课、情景教学等的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学习过程当中。同时,还应当尝试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基础性实验测量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MOOC线上教学平台[13]将传感器、实验设备的相关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闲散时间进行学习,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维度。在实验总体方案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利用FluentAnsysCOMSOL数值仿真软件,对实验方案的流动过程、热传导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帮助学生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加深对抽象物理过程的理解认识

3)持续改善实验保障条件: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实验室具有更加全面充分的保障能力。首先满足知识点学习和能力储备阶段各类基础实验设备的教学需求实验室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传感器和常用元器件;此外,考虑到学生实验设计方案的差异性,实验设备应当具有模块化、可拆分的特点,可以方便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组合、替换改造;最后,实验设备还必须考虑学生实践探索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操作和损耗问题,具备可靠性高、质量好、参数调节范围广、台套数多等特点

4)适当重塑评价考核体系:

目前,学生的成绩构成一般由期末考试(70%)、实验报告10%)、大作业10%)、平时成绩10%)四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成绩占比较低、实验完成难度较小,学生对于实验环节的重视不够。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计本身完全可以代替大作业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由实验任务拆分出来的各项子问题,也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因此为激发学生参与综合设计性实验过程的主动性,可以适当重塑现有评价考核体系,将实验报告、大作业、平时成绩并入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核打分,适当提高其分值比例。在评价过程中,建立分阶段、全过程的效果评定方式,杜绝“搭便车抱大腿”现象出现,确保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每一名学员的训练效果。

6)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综合设计性实验颠覆了传统演示和验证性实验相对固定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过程,教师知识储备工程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够指导学生处理从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的各类庞杂信息,教师必须对本门课程内容深刻理解基础上,积极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广度,时刻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注重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多参与到行业相关的工程实践中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一线工程师学习经验心得最后,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技能,持续跟踪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方向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业务能力。

结束语

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因其显著的理论联系实践特色和哲学思辨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教学作为工程热力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演示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新工科”建设背景,本文系统梳理了现有实验教学环节的不足,探讨了由演示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转变的实验教学实施步骤并围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需求特点,总结了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相关内容可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 路冬, 魏艳, 柯文德, 吴勇波, 融亦鸣.“新工科”背景下以国际引领、产教融合、能力递增为特色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10:17-20

[3] 贾永英, 宫克勤, 刘晓燕等.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改革*[J]. 教书育人, 2021, (21)

[4] 论文-袁洪春, 肖进, 熊超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探讨[J]. 高教学刊, 2017, (1):56-578.

[5] 王志军, 邓奇根, 潘荣锟.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优化探讨[J]. 科教导刊, 2020, (29):137-138. 

[6] 毛前军.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7(02):121-122. 

[7] 王志军, 邓奇根, 潘荣锟.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优化探讨[J]. 科教导刊, 2020, (29)137-138

[8] 黄敏超等. 工程热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9] 黄敏超等. 热工实验基础[M].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0] 严大炜, 邹琳江. PDCA循环在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第31卷(7):10-11. 

[11] 辛喆, 何志祝, 李淑艳等.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量实验教学系统开发[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 第36卷(10):89-91,110. 

[12] 吴迪, 符策, 李涛等. 基于PBL模式的EDA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 第40卷(2):159-163. 

[13] 谭羽非, 牛冬茵. MOOC背景下“工程热力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5):58-60.

Exploration of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Take the gas constant pressure specific heat measurement experiment as an example

Che Bi xuan Huang Minchao Li Xiaokang Wang Moge Li Jian

(School of Space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facing its new deman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think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of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ppears incompetent with several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centrality of students, the relatively dull teaching skill, the backwardness of experimental devices, and the insufficient effect of knowledge strengthen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measuring the gas specific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demonstrating experiments into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experiments. The trans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task introduction, the knowledge learn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the overall pla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key points about how to support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New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