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地方高校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2 阅读数:

地方高校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

温晓慧  

(青岛理工大学 管理工程系,山东青岛 266033)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依据企业对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提出的需求,进行培养要求分解,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提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方案,进一步探讨了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工程管理;创新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温晓慧(1986.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理工大学 管理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基金项目]1.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F2018-118)最终成果;2.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072005)最终成果。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工程管理涉及管理、技术、经济等多个领域,学科边缘效应丰富、跨度较大,建筑业转型发展需要培养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1]。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2],难以满足建筑行业新发展需要和复杂多变的建设需求。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的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优化,改善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青岛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1)课程体系中虽然设置了较多的课程,但很多未形成体系,每门课程的教学相对独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占据学分过大,导致新需求课程设置困难,不能满足学生对行业前沿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也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置。

(3)课程体系中虽然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但学分相对较少,很难快速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调研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需求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2012-2018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建筑企业,占72%,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主要应该满足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创新人才的需求。

在对就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培养上调研发现,主要集中在技术类(47.5%)和管理类(42.5%)岗位上,在具体职务描述中,通过高频分析,技术类岗位上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员或技术负责人工作,管理类岗位上人员主要从事现场商务、成本管理、预算工作。因此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要满足学生从事现场施工技术、商务管理相关岗位技能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就业单位普遍认为需要加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8.5%)和实践动手能力(75.5%),说明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在岗位工作上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工程管理创新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用人单位更希望加大学生的业务实践应用能力的构建(83%)。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进一步考虑增加实践业务应用的比重。

四、分解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完成[3],我们的课程体系中需要有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性规范要求,结合企业调研需求我们将培养要求分为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核心素养结构要求三个方面。

五、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作为地方高校,青岛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调研其他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我们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和方案:

1)增加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选修课程和装配式与智能建造方向选修课程,各方向选修模块中配备相应专业岗位能力工作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内容。

表1  专业方向主要课程

序号

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

1

投资与造价管理

建筑设备(研讨)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投融资策划与评估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软件及应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

建筑设备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验

2

装配式与智能建造

建筑设备(研讨)绿色建筑设计原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与管理建筑信息管理及互联网应用数据科学与方法控制原理与方法工程机械原理与设计机器人技术基础

建筑设备实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实验、工程机械实验

 

2)专业任选模块中增加企业业务实践应用专业选修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设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业务实践应用课程,例如物联网工程导论、智慧城市导论、工程项目智慧化管理、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新技术发展与应用、超级工程案例分析、智慧城市数字化发展前景、智慧运维与城市空间管理等新型技术前沿的课程。

3)压缩现有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例如将学科基础课程中房屋建筑学改成32课时,2学分,多出的0.5学分改成工程管理前沿讲座。原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造价管理放入专业选修课程中,新增工程管理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采用考查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工程管理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达到相应标准要求获得相应学分。

4)通识基础课中计算机程序课程VB建议改成C++程序设计或者Python程序设计类,增强学生计算机编程原理的掌握,为以后开展创新研究打好基础。

5)建议部分专业课程改成研讨课,例如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研讨)、建筑设备工程 (研讨)、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研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研讨)、工程项目智慧化管理(研讨)、超级工程案例分析(研讨)等,让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课程内容探究和学习,在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随着社会对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地方高校要积极对接企业需求,调整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内容设置的优化,改善人才培养的效果,为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国栋,王文顺,赵利.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173-176.

[2]李红睿,马军霞,杨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9(30):50.

[3]谢颖,石振武,王旭,顾永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J].今日科苑,2009(18):209-210.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N Xiao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266033)

Abstract:This topic investigates the employment uni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s, decomposes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and tak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reform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improvement plan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urth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