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科研平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4/12/02 阅读数:
依托高校科研平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
陈 赜1,孟 醒2,郭 旭3
(1南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 天津 300350
2 南开大学基建保障处 天津 300350
3 南开大学财务处 天津 300350)
[摘 要]:“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程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在授课主体、授课形式和媒介以及授课受众等方面都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依托自身科研平台的优势,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模式创新尝试,提出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建议,为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助力。
[关键词]:高校;科研平台;大思政课;建设
[基金项目]:2022年南开大学第二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课题:‘依托公共卫生科普平台建设“大思政课”研究’(课题编号:ZSJSCNK2-302)。
[作者简介]:陈赜(1990-),男,安徽巢湖人,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行政助理,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中央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关定向。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出了“大思政课”的理念,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
“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新路径、新遵循,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现实,将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转化为思政课的资源,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3],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接受度,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思想之光、实践之果,增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思政课”的提出,是思政课程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
目前,国内高校思政课讲授的主体基本是以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的教师为主,范围较窄,基本是单兵作战。甚至连部分专业课老师都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是“非意识形态化”的,无需注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展示。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受众集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以本科生为主。一节思政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也只有百余人。社会讲师走不进思政课堂,思政课堂也无法惠及更多社会民众。概言之,思政教育长期面临“孤岛”困境,与专业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4]。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讲授形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涵盖大量概念性知识,即便偶尔在讲授中穿插一些案例,也难以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甚至出现部分学校思政课堂变成学生们的 “补觉和自习课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讲课时多数采取口头讲授结合多媒体电脑播放幻灯片、视频的形式,依托的授课媒介固化且单一,使得学生对思政课更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党的基本方针、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动力不足,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为此,应该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和依托媒介丰富课程内容。
高校的思政课课堂,大多数情况下仍采取对学生进行单向理论知识传输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当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5]。如何把这些内容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仅仅依靠被动灌输,单一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课程内容的单一灌输转向多维互动和启发。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其特殊性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当前,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各类资源,通过课程讲授主体的协同参与、课程多维空间和模式的协同配合、课程多种依托媒介协同联动,构建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的思政课新形态,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授知识、塑造人格、树立“三观”的重要使命,思政课内容和教学方式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善用“大思政课”,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不应只囿于固化的教学内容,更要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掌握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的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拓宽课程讲授队伍,打破陈规将真正具有育人效力的名师大家请进思政课堂,这里提到的名师大家不仅包括校内外的优秀思政模范教师,还应涵盖各行各业的知名学者、杰出校友、英雄人物、优秀企业家,讲授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社会素材和生活事例,满足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需求,促进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只有汇聚起校内外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才能构筑起强大的“大师资”育人合力,实现“三全育人”的统一,共同把思政课建设好。
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平台的人脉优势,邀请公共卫生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来校讲课,每次一小时并全网直播。目前已经邀请10余位名师大家来校讲授公共卫生领域前沿工作,分享鲜活的抗疫故事,诠释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些故事都是专家在指导疫情防控时亲身经历的,对听众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在课堂上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发挥出传统思政课堂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曾光研究员在讲授题为“新冠肺炎防控与公共卫生改革”的课程时提到:“中国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举全国之力迅速控制住疫情。相比之下,美国被动防疫,主观错过窗口期,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持续攀升,广受其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批评。”这些对比事例既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邀请名师大家来校授课以来,累计有2000名以上不同专业学生在现场聆听大师授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里说的“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不应片面理解为利用社会资源来讲授思政课程,还应该“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将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更广博的社会空间中,提高民众参与性,突破传统学校式的教学空间延伸至社会全域,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空间联动。“大思政课”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学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的多维空间。如今,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和即时性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搭建思政课线上平台和互动直播,使思政课能够惠及更多的受众。另一方面,在教学上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与学相统一的多维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多交流、课堂多带动,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切实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兴趣爱好,有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增强师生双向互动、课堂内外协同、多维启发联动,使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为“主人”。
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平台的建设优势,对名师大家的授课进行全网直播,累计社会听众超过600万,实现了让更多民众参与,多维空间联动的思政教育新境界。同时,每次授课过程中还安排了专家与学生、网络听众的互动环节,学生现场提问、网络听众留言发送弹幕,由专家负责答疑解惑,由此打造了学校社会一体化、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云课堂。如在回答学生关于疫苗的相关提问时,曾光研究员详细解释到:“只要疫苗达到安全性和有效性,就是可以使用的好疫苗。不同种类的疫苗各有长处,最终哪种疫苗是最好的,需要长期的考察”。另一方面,研究院在官方网站上推出了新冠科普专栏“南开释疫”,专栏科普文章由研究院所属各科研团队结合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和公共卫生领域焦点话题撰写,集中对公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普和引导,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抗疫声音。目前已更新72篇科普文章,累计浏览量超过100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7]这就要求思政课需要突破传统单一依赖课堂平台的模式,善用“大思政课”,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实现学习线上线下一体平台化,从而掌握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话语权和宣传教育的主动权。要用好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论坛、大讲坛、研讨会等学术平台,延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还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取得“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
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平台的创新优势,除了搭建之前提到的邀请名师大家授课的“南开公共卫生讲堂”平台,还将新冠科普专栏“南开释疫”在研究院网站和公众号同步运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另一方面,研究院还将“南开公共卫生讲堂”与教务处开展的“名师引领通识课”相融合,形成《公共卫生与健康》名师引领通识课平台。课程目前已经在两个校区各开设两个学期,共有超过280名本科生选择此门通识课程,掀起了一股全校学生学习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潮,课程中穿插的思政内容也使在校青年学生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参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新模式以来,实实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中提到的要求,通过构建“大师资”、“大课堂”和“大平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公共卫生知识科普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相关举措先后被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采访和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明确认识到思政课之“大”体现在其不断挖掘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各色要素、形成育人合力中。通过进一步的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获得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永担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2-03-07(1).
[2]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1).
[3] 赵春玲,逄锦聚. “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97-102.
[4] 李萱,王冲,周凯. 讲好“大思政课”:时代背景、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J]. 高校辅导员,2020(5):48-52.
[5] 习近平.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R]. 2019-09-03.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1.
[7]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R]. 2019-03-18.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the Research Platforms in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n Nankai University
CHEN Ze1,MENG Xing2,GUO Xu3
(1 School of Medicine,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2 Infrastructure Support Depart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3 Finance Depart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concept of the curricula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ho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PC’s guiding principle for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Regarding the current curricula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there exist some obvious problems pertaining to the educators, the format and media of lecturing, and the audience.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n Nankai Universit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its own research platform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attempted to introduc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s. It has effected suggestions and propose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 boost to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ree-All (all-staff, all-process,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s; research platforms; comprehensiv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