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2022/03/07 阅读数:

“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探析

焕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 “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做支撑。本文明确了编制管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刻剖析目前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编制管理的现状,阐明目前高校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岗位管理、重塑以岗定薪、统筹长远规划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的改革策略,旨在探寻如何从编制建设的角度加快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 2020年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课题:“双一流”视角下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的改革路径创新研究(ZJ2020042)

[作者简介] 王焕(1986-),女,汉,山东泰安人,博士,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副科长,研究方向: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些年来,各类大学排行榜频出,不断刺激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指标上的激烈角逐。2017年,国家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指出我国要推动一批能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可以说,“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尤其是不具备“211工程”身份的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双一流”建设视角下进行地方高校编制制度建设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规范地方高校管理、促进高等人才培养、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编制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编制制度改革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目前,教师的身份管理、绩效管理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改进,但由于原有体制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吸引人才和调动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科建设的进程和高校竞争力的提升,使得编制制度难以为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究其原因,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多由相关政府部门主导,高校的岗位总量、岗位类别以及薪酬发放等自主权受限,致使高校需求与主管部门审批相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引进的力度和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且还会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和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目的是维持高校日常工作并为“双一流”高校建设做贡献,然而该薪酬分配制度最大的缺点是:在该指导思想下,高校教师只关注“份内事”,过于看重职称考核,除了对自己有利益的工作,不再愿意承担其他事情[2]。另外,岗位的级别差异直接体现了薪酬高低不同,致使教师的贡献度与岗位职级、工资水平不成正比甚至相反的现象时有出现[3]。总之,现行高校编制制度的缺陷再加上和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地方高校无法真正确保师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最终阻滞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编制管理缺乏规章制度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编制管理制度体系,未能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新形势下出台与编制管理相关的新举措,对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也严重缺乏。即使一些高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内容大多是原则性的或框架性的描述,使得规章制度缺乏人员编制管理上的权威性和系统操作的科学方法,从而难以科学的指导具体工作的执行,难以推进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操作性的和符合高校自身实际发展要求的编制制度管理体系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编制管理观念落后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普遍存在编制管理意识不足和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编制管理工作实效性低,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管理方法缺乏创新,仅依靠以往惯例和日常经验,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编制管理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编制管理观念落后,还体现在编制意识淡薄,对编制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编制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系统的编制管理体系和长远规划严重缺乏,甚至“人治”的现象在个别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在设置体制内部工作岗位时,没有充足的调研和论证,对岗位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或者出现因人设岗现象,从而导致编制核定的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

(三)编制管理不能服务学校发展

高校编制管理的目标是构建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体系,能够科学的调配师资队伍、最大化的发挥财政支出的效果。在当前要求高校“内涵式”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编制管理方法,在人才引进、工资待遇、岗位晋升等方面上不能创新思路,还完全套用“超编不进人、空编才招聘”的工作方法,长此下去,编制管理这个杠杆的作用将不能有效发挥。科学的编制管理制度能够使高校的岗位配置和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从而保障高校内部在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充分体现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等各方面的作用。

(四)编制管理队伍缺乏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负责编制管理的人员多是从各二级院系或行政部门临时抽调的人员,人员流动性较大。此外,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强大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背景,未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即使高校会不定期的组织学习和培训,但很多时候培训名额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有此机会参与培训。另外,由于行政管理工作量大且工作繁琐,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对理论和专业学习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大部分负责编制管理的人员队伍业务不精。

三、“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编制管理改革的价值追求

1. 以人为本和绩效优先相统一

“双一流”建设,在明确绩效目标、强化正向激励、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也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地方高校想要在当前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编制管理改革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和“绩效优先”的理念相结合,两者相统一[4]。地方高校在进行编制管理创新和绩效体系改革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和个性需求,将绩效考核目标与教职工的岗位晋升与职称评定相挂钩,既要突出绩效,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使个人发展需求与高校发展目标相统一。编制管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对高校有限资源利用加强重视。一是要鼓励多劳多酬、努力实现按劳分配,在制定有关制度时,应向业绩突出的优秀人员不断倾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对高校各岗位要实现有效分类,处理好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各个岗位员工的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发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将效率优先放在首位,用制度促进岗位间的协调与合作,减少一些多余的中间环节,使高校管理“去行政化”。

2. 局部创新和协同推进相统一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完备的高校管理做后盾,更需要科学的编制制度体系做支撑。地方高校应摒弃传统体制内的守旧封闭的管理理念,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思想,从教学运行、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融合局部创新与协同推进相结合的价值理念。高校的编制管理应对学校各类岗位工作的协调性给予充分重视,在岗位设置、绩效评价标准以及薪酬分配制度等各方面取得突破之后,再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评价,铲除编制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障碍。另外,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多元合作,是“双一流”高校建设协同推进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在编制管理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具体合作模式,比如校企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学校间的资源互换政策、学术间的柔性人才模式等。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创新了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的思想,也为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与不断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的编制管理改革策略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状况,结合“双一流”战略建设的新要求和地方高校发展的内部规律,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编制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1.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编制管理

高校编制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是一个日益完善、逐步积累的发展过程。随着地方高校改革和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进行编制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修正不适应的制度和规范,使有效的编制管理体系和相应的问责、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在高校编制管理过程中,还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调研,总结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实现编制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提高编制管理的工作效率。

2. 强化岗位管理,改进编制效用

长期以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通过机构编制的管理方式,对高校的职工数量和用人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和规范,使高校能够有效的进行结构配置和人员编制配额,促使高校完成组织功能。这种以身份管理为形式的传统编制管理,将教职员工的个人能力、工作态度、品德素质等评价要素置于人员身份之后,这与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的现代管理理念大相径庭。加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更应以岗位为抓手,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定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考核标准,并将稀缺的编制附加于工作难度较大、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重要岗位之上,不断创新编制管理方法,将编制与重要岗位进行协同捆绑,真正能够做到“在岗即在编”“岗变则薪动”的编制管理机制。另外,为避免教职工在获得编制后出现职业倦怠、不求上进的现象,可运用岗位聘用制度来增加岗位的竞争力,激活岗位活力,这样才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下地方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即由教职工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这样既确保了核心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又可推动各岗位的流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3. 重塑以岗定薪,突破绩效工资

目前高校的绩效制度和现行的薪酬体系主要采用以职称和职务为依据,这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下,该管理制度体系显得模式单一,其缺点也慢慢呈现。目前高校教职工收入的高低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校本身内部,在校内外之间往往也存在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战略下,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间的流动性以及竞争力日益加剧,地方高校对于相关岗位的设置、岗位职责的定义以及岗位人员的配额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还应充分考虑校外行业、市场因素和区域发展等因素。另外,不断加强以岗定薪,即根据员工的任职岗位和职责来确定其薪酬工作。对此,高校应拓宽以岗定薪的视野,从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考虑到该岗位在市场上和社会上的具体行情和要求,再论证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体系来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从而为地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建立基础。

4. 统筹长远规划,确保稳定实施

“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下,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制定编制管理方案更要根据高校的未来发展规划,突出地方高校特色,确保人员岗位配置科学合理,才能确保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并不断服务地方经济。这就要求高校编制管理方案的制定要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尤其是各二级院系的编制规划要与高校整体的发展相统一,对高校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地方高校的编制管理政策既要保持实施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确保设计规划的前瞻性。另外,编制管理工作还具备一定的动态特点,编制制度要满足地方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比如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岗位职责等会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要及时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四、结束语

当前“双一流”战略下高校竞争日渐激烈,地方高校要加强编制管理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地方高校等编制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能够以高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激发地方高校持续长效的内生动力,最终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洪武.“双一流”视角下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校学报, 2018(9):7-13.

[2] 赵武,范湘云.提高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08(3):47-49.

[3] 胡伟.“双一流”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6):6-9.

[4] 冯凯. 基于效益理念的我国公立高校编制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5] 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17(11):7-16.

[6] 陈德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9):31-32.

[7] 臧莉娟.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问题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7.

[8] 金志艳.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化的必要性和提高专业化的相关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5): 94-96.

[9] 路兴.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职业发展路径探究——基于教育职员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5):57-60.

[10] 黑建敏.地方本科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 田罡,赵利军.对加强高校人员编制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2):43-45.

[12] 吴斌,骆琪.高校编制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9):42-45.

[13] 蒙有华.我国高校编制管理的历史变迁及改革趋势[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1):17-22.

[14] 赵帅.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以河北大学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 赵晓波.超一流管理助力“双一流”建设——浅谈“双一流”建设视野下高校学院管理团队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8):20-26.

[16] 邓培林,马洪波.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经管类):管理学[J].2009(1):125-132.

[17] 陈武元,胡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18(3):79-85.

[18] U Teichler, AArimoto, WKCummings. 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J]. Changing Academy-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2013(4):657-658.

[19] Dongsong C. Research on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13(12):2326-2330.

Prepara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Double First-class"

WANG Hua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 The "double first-class" strategy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must have first-class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prepa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as clarified. Through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form necessity and the status quo of prepa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local colleg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eparation management were clarified. Reform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olleg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post management, reshaping post-fixed salary and long-term planning, aiming to explore how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par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college; preparation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