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生专业选择的困惑与疏导探析
发布时间:2025/04/07 阅读数:
工科学生专业选择的困惑与疏导探析
(1.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专业选择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大抉择,关乎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和前途。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当前工科学生可能出现的专业选择困惑,即缺乏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调研、深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干扰等,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类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提出的疏导策略包括:通过信息搜集形成专业认识;充分探索专业内涵、加深自我认知;培养多维思考和理性沟通的能力等,这对高三毕业生和大一新生的专业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专业选择;专业学习状况;专业选择权利;工科学生
[基金项目]:2023年度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方案研究”(2023ZG157)。
[作者简介]:李志威(1984-),男,湖北云梦人,博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个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聚焦国内学科现状,工学是我国12大学科门类中下设专业最多、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对工科专业缺乏了解,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而且大学生专业就读满意度低,工科专业男女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代工科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困惑与疑问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疏导策略,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1、工科大学生选择专业出现的困惑
(1)缺乏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
工科覆盖了从传统的机械、电气、土木工程到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由于可能因为对信息获取不到位,以至于对专业的了解不够全面,不清楚各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就业方向,因此难以确定自己的兴趣和适应度,这使得他们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许多学生随波逐流,在不知道未来将要学习什么知识的情况下,贸然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势必会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如果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衡量自己是否具备学习某个专业的兴趣与能力,就难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必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困扰和内驱力不足,甚至出现厌学、退学等现象[1]。
(2)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调研
工科领域特别受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就业前景调研,可能会对在未来几十年内最有价值的技能和专业缺乏清晰认识,从而错过学习当前和未来高需求技能的机会。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职业选择盲目。当前,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知,一味地以高薪、名企、发达地区等作为择业参照,目光短浅且盲目跟风,极易受到周边舆论的影响,造成择业过程中“朝秦暮楚”,频繁更改自己的职业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缺少科学而全面的规划,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前景预判不明。这既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的盲目和混沌,也为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所谓“科学全面的规划”,就是指既不脱离现实、又需要通过挖掘潜力才能取得的目标。例如,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计划工作后第二年内要达到年薪50万,显然这是很难实现的。然而,如果要求自己工作第二年的年薪在5-10万之间,这又过低,实现起来轻而易举,所谓的“规划”就丧失了意义。
因此,在开始选择专业时,要对该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找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明确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大学期间努力的方向,进而更好地平衡和完善当前工科类学生对专业的选择[2]。
(3)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干扰
大学毕业生作为职场的“准入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和决定力量。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家庭及社会对学生择业心态的影响更为显著,求职意向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悲喜交加”[3]。具体表现在:
1)工科专业通常与具体的职业路径紧密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面临着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家庭期望、社会压力、同龄人择业观念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标准、职业期望等内部因素的相互叠加作用,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不断在考研深造、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创业等不同选择中徘徊,奔波于不同职业的面试中,既耗费精力,也加剧了求职意向的摇摆性。,从本质上讲,还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站位,对于职业领域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判断[4]。
2)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的前站。工科专业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然而,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滞后甚至是缺位的状况。“重智轻技”的培养导向造成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有些甚至浮于形式,既缺少予问题的针对性,也缺少于现实的操作性,导致了对大学生职业学习缺乏有效的引导。
3)家庭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的引导存在观念落后,手段单一的问题。有些家庭将子女就业看成是一种“光耀门楣”的大事,频频在子女的专业和就业选择上“出谋划策”,一味地怂恿子女选择收入高、福利好、社会地位高的专业,不仅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反而给子女造成了更大的家庭压力,加剧了专业选择的困惑。
也正是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就业压力传导至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压力,甚至可以说,学生的专业选择压力与就业压力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5]。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各类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图1)。根据已有研究及访谈结果,将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分成9个方面,分别是学校地域、分数线、学校层次、专业热度、父母和家人的建议、朋友的意见、自己的喜好、就业情况和其他(影响专业选择的特殊情况)。该研究调查了300个样本,包括男生196名,女生104名,两者占比分别为 65.3%和34.7%。其中,有28.7%的学生首先考虑了分数线,男生占比29.60%,女生占比26.90%;2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喜好,男生占比23.50%,女生占比13.50%;19%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地域因素,男生占比 17.30%,女生占比22.10%;13.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情况,男生占比9.70%,女生占比20.20%,女生所占比例明显超过男生;8.3%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层次,男生占比10.70%,女生占比3.80%;7%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热度,男生占比5.60%,女生占比9.60%。
图1 各类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首先考虑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父母和家人的建议、相关大学老师的建议、朋友的意见和其他影响因素所占比例整体较低[6],但决不能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由于学生与家人、老师、朋友之间天然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建议往往会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发挥作用。
2、 当代工科学生的专业选择疏导之道
(1)通过信息搜集形成专业认识
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间一般只有1周左右,非常紧迫,所以我们要提前了解、充分准备。通常我们心中要先有1-2个感兴趣的意向专业,或是父母经验中的“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等。不过,多数人对这些专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名称上。要真正了解一个专业的前景与未来形势,显然不能只知其名。现如今,互联网搜索引擎已经相当成熟,功能强大,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能够搜集到有关专业的几乎所有想了解的信息,就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可以有2个途径查询:
1)各大教育类网站的大学专业频道,如高考在线、教育在线、搜狐教育等。查询出来的信息很多,建议重点参考的信息有:
a. 专业培养目标,即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
b.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c. 开设专业的课程目录。
2)大学官网的相关专业介绍。可以进入目标范围院校开设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信息,在各大学官网搜索栏中搜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即可得到该专业在此高校中的各种信息,如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学生培养计划、科学研究等详细信息,并将各高校的同专业官网信息进行比较以筛选出合适的专业院校。
针对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了解的情况,建议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利用网络、书刊等方式了解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就业前景等。
(2)充分探索专业内涵,加深自我认知
作为当代工科的大学生,需要对自身专业进行深入的认知,进而帮助自己了解该专业在当下社会的就业难度、就业方向以及就业范围。工科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实验、项目设计和实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的认知所学的专业,才知道在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参与什么工作,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把控力度。在确定专业之前,学生可以尽可能地探索不同的工程领域。通过参加校园开放日、在线课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坊或短期参观实习,了解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未来趋势。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可通过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去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登录专业相关网站掌握专业领域动态的更新。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期刊、参加专业人士举办的讲座、向专业老师的请教等方式更加深入认识专业,提高专业认知度[7],进而最大限度的探索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8]。
自2016年实行高考改革以来,广东等15个省(市)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将二本和三本合并,而上海更是率先将所有一、二、三本合并成一个批次。这给我们释放出一个信号:选择专业更加要从兴趣和能力特长出发。我们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而不是单纯地跟着学校的“名气”、“名次”走。因此,在深入了解专业的具体情况后,还要以兴趣为导向,探索自身和专业的匹配度。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指导中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该理论认为:当你考虑如何选择你的专业时,你应该考虑你擅长什么——但这并不等同于你高中里最擅长的领域。一方面,你可能会在大学学习中发现自己新的才能。另一方面,你“最擅长”的科目并不一定与你的其它目标或另外的优先事项一致。做决定的首要原则是:不要选择一个不擅长的专业。如果你整个高中数学成绩几乎都是“C”,那么选择数学专业(或者类似偏重数学的专业,比如工程学或物理学)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专业选择的底线原则是:在你所选专业领域中,你要有信心在大部分课程作业里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进入大学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是探索自身特长的有效手段。实践出真知,在高校中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的机会,无疑对加深自身与专业及社会的链接大有益处。
(3)培养进行多维思考和理性沟通的能力
复杂的决策都不是单一维度的优劣比较,而往往涉及多维度因素的权衡。选择大学专业时,首要工作是根据目标及相关事项的优先度来做抉择。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用专业来谋生是首要目标。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兴趣才是选择的关键。在纷杂的各种因素下,仔细分析、权衡利弊,才能最终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大多数关于专业选择的建议都是通过假设的特定目标,或是应优先考虑的因素来拟定,因此需要站在全局的视角上进行取舍。
在专业选择中,父母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由于父母受其受教育水平和知识面的制约,部分父母对专业的认知脱离了现实情况,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制学生选择专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并求得父母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冷静下来,正视父母的关心,并合理地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还需要明白,大学的专业不仅只是一个“专业”,也是自己人生道路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经历。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一些并不感兴趣的知识,就很难有动力去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按时上课),更谈不上今后在职场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人生价值。在这个时候,需要冷静思考自己对哪个专业更感兴趣。
这里有一些关于“如何与父母就专业选择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建议。首先,应多方面、多角度搜集专业相关资料并理性分析这些资料,从专业目前的发展特点、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多维度思考。不要觉得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很好、工资高等就选报该专业。第二,学子们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包括自身的优势、弱点、机会和挑战等,然后再结合专业本身的特点做出最终决策。第三,学会和父母进行友好沟通。父母和孩子们在选专业的时候难免意见相左。应当正视父母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性格及兴趣爱好等权衡,同时要积极与父母坦诚沟通。
3、结语
专业选择是工科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起点。当前工科学生对于专业选择困惑,内因在于对于专业认知欠缺和没有清晰的专业兴趣,外因则是家庭观念和社会舆论。对于工科学生的专业选择的疏导策略主要是要充分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提高自我认知,找准个人的兴趣,以及多角度思考专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石雨生. 大学生转专业选择与应对策略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4):99-105.
[2] 方艳,李鹏程,史泽峰,等.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报,2022,35(6):67-68.
[3] 涂薇,夏春. 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基于2774名大学生的调查[J]. 高教论坛,2022,(3):93-98.
[4] 唐磊,张恩霖. 设计类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观察,2022,11(4):91-94+98.
[5] 杨露. “所生”与“所学”——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2021,(6):134-140.
[6] 陆旖婷. 大学生工科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7] 夏慧娟,马聪,何海霞,等. 大学生专业选择及其专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J]. 决策探索(下),2021,(2):94-95.
[8] 游荟平.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师范类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以Q大学为例[J]. 数据,2021,(Z1):171-173.
The confusion and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LI Zhi-wei1, OUYANG Wei-qi1, YUE Yao1, LU Jing1
(1.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election of specialty is a crucial choice of the study process in universit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an individual's life. This study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confus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specialty selection, including lack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self-cognition, being short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prospect investigation, and interference from family and social factor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students' specialty selection. Th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ming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information collection; fully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deepening self-cognitio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and r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se strategie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welfth grade students and freshmen in university.
Key words: major selecti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status; right of specialty selection; engineering student